我校财政与税务学院“修河壹号”小队于7月3日走进双井村,前往多地进行调研,并采访了村干部、村户、农家乐老板等人,大致了解了双井村的旅游扶贫之路。
双井村的文化背景十分浓厚,当地文化元素十分多元,有茶文化、黄庭坚故里、华夏进士第一村、书院文化。此外,当地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之下积极改造了基础设施,修建了三条柏油公路通往村庄,从县城到景区驾车只需要10分钟,来回路途交通十分方便,并且政府做好公路两侧的绿化景观,让游客有渐入佳境之感。村里的所有房屋统一刷黑瓦白墙,形成美丽、震撼的观感。而且房屋内部空间宽敞,可发展民宿,靠近道路的房屋一楼可以开设街区门店,销售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等,为村民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采访双井村扶贫干部 钱超 摄
双井村的前期规划主要以黄庭坚故居和“一带三园”为主,打造以“诗书双井”为主题的旅游产业链。一带指的是沿河景观带,三园指的是孝廉园、进士园、高峰书院。延河景观带是依托修河所修建,围绕诗词、文化、书法建造,靠近杭口镇的则做蚕桑主题;进士园是基于黄氏一族48名进士的佳话历史所建;高峰书院始建于明朝,因书院后有一高峰,且期望学子学攀高峰,志为高远,故名高峰书院。孝廉园则在建设中。在资金筹措方面,县政府投资了两个亿,推动双井村旅游发展。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向村民征收了八百多亩地,以修建“三园”。村委还通过通过政府宣传、黄氏宗族后代宣传、研究黄庭坚书法的专家宣传、旅游公司宣传和新媒体宣传来扩大双井村的知名度。此外双井村发展了许多配套产业,目前村里已经开了13家农家乐以及数十家餐馆,既能够为游客创造便利,也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收益。
双井进士园 钱超 摄
双井村通过发展旅游业为村民创收不少。首先是提供了许多岗位,其中有两个公益岗位,二十个优惠岗位。优惠岗位对所有的群众提供的,其中在黄庭坚故居扫地的清洁工每月可以获得1800的收入。公益岗位主要是针对贫困群众开放的,对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脱贫。
此外双进村以旅游业带动种植业为村民创收。双井村以黄庭坚故里为名头打出招牌之后,增加双井村的闻名度和名气,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双井村旅游。村里的种植园、采摘园便可从高人流量中获益。例如团队走访的一家蓝莓采摘园年收入达到了十万。同时双井名气的扩大,也使得本村的种植业在网上售卖更加便利。
采访双井村蓝莓采摘园老板 钱超 摄
调研团队采访了“还家小院”农家乐老板黄伟(化名),他说道:“我这家农家乐平时来的都是熟人、朋友,游客来的不多,收益也不是很高。”黄伟认为农家乐收益不高,跟双井村的旅游规模有关。双井村目前旅游业尚在萌芽阶段,旅游规模小,配套设施少,游客停留的时间较短,也就不大可能留在双井村的农家乐吃个饭。说到这,他指了指门外的一片工地,说:“现在接待中心、宾馆正在建设,宾馆建成后,游客有了休憩的场所,可能停留更长的时间。”此外,他还指出,想要留住游客,不让游客来双井村游玩的新鲜感迅速褪去,需要加深双井村旅游文化的深度,让游客有更多体验。
聊完农家乐的收益问题,他又谈了谈双井村整体的旅游发展问题:双井村的文化氛围浅薄,居民待客的素质不高,影响游客观光体验。且部分村民思想觉悟有限,对政府征地等政策行为不理解、不支持。殊不知,政府征地等行为也是为了居民好,有利于居民增收,但村民总记着自己的地被占了、补贴不够多等短期损失,甚至不存在的损失,所以不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所以政府要做好这部分的思想工作,矫正居民的观念。即居民要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政府应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权威形象。
采访双井村农家乐老板 钱超 摄
经过了在双井村一天的调研,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双井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地干部和村民对通过旅游让当地实现脱贫的坚定信念,以及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及优势条件制定政策,使当地脱贫的战略的正确性。团队相信,在政府符合实际的政策支持下,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扶贫工作一定会取得很大进展并最终完全实现脱贫。
调研团队与双井村干部合影 钱超 摄
摄影: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