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8月12日电(通讯员 朱笑雨 杨含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7月7日至8月12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团”在南京参观走访具有丰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遗址和古迹,旨在通过重走红色路线、参观革命遗址等形式,让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和力量,让党史学习教育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万郊怒绿斗寒潮,捡点新泥筑旧巢。为追溯光辉岁月,领悟革命精神,团队成员实地参观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与南京国防园五处具有重要意义的红色遗址,切身感悟到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魅力。
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上草青青,落日犹衔木末亭
7月7日至7月8日团队成员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这里是1927年至1937年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也是烈士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方。
图为烈士就义群雕 耿瑜旋摄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烈士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牺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铭记和传承。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注意到,来参观陵园的人群中学生集体居多,参观者们怀着尊崇的心来了解烈士们的英勇故事。当代青年应该铭记英烈,缅怀英烈,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月10日至7月11日团队成员前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纪念馆旨在深切缅怀在1937年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30多万中国同胞,铭记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警醒世人勿忘历史教训。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怀着沉重的心情认真参观纪念馆,深刻了解并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文字无言,雕塑无声,却振聋发聩。当代青年要勿忘历史,铭记教训,珍爱和平,为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杨玉瑶摄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采取多种方式保护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谨记教训,珍爱和平。
梅园新村: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7月13日至14日的梅园新村参观中,团队成员详细了解这里的历史背景。梅园新村是1946年至1947年间,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代表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见证了国共南京谈判的历史时刻。
图为梅园新村纪念馆 耿瑜旋摄
参观者们在一幅幅历史照片和实物前驻足,聆听着讲解员讲述周恩来等领导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谈判中坚持原则,展现出的高超外交智慧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渡江胜利纪念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7月16日至17日的渡江胜利纪念馆之行,让团队成员重温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奠定新中国基石的伟大战役。
纪念馆内,渡江战役的详细作战计划和指挥部的原貌,以及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衣物等珍贵文物,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受触动。人们仿佛能听到历史长河中的号角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和平的来之不易。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参观活动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图为渡江胜利纪念馆内毛主席题词 朱笑雨摄
南京国防园: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在8月11日至8月12日期间,团队参观了南京国防园,感受国防的重要性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图为歼-5型歼击机 杨玉瑶摄
踏入南京国防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园区环境和错落有致的军事装备展示区。在军事装备展示区,团队成员近距离观赏了多种型号的战斗机、坦克、火炮等军事装备。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每种装备的性能、用途和历史背景,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付出的牺牲和不懈努力,认识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团队成员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尾声: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通过对五处红色革命遗址的参观走访,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了红色文化带蕴含的宝贵财富。在历史长河中,红色精神如同璀璨星河,照亮前行之路。“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青年更应该学习红色文化,肩挑复兴大任,心怀家国天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忠诚担当,锐意进取”的品质,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行动,才能不负韶华,让红色精神,筑梦光辉未来;让革命光辉,重明华夏大地。
投稿:法学院 朱笑雨 杨含玉
审稿:法学院 耿瑜旋 杨玉瑶